一、遇見愛與孤獨
當孤獨感出現(xiàn)時,你能不能跟它好好相處呢?
孤獨與愛是一體兩面的,在這個世界上,我們每個人都是孤獨的個體,只有你自己能夠體會自己的全部感受,沒有誰可以陪你從頭走到尾。人生的盡頭是一場無可避免的悲劇——我們終將老去、死去,花了一輩子爭取和構(gòu)建的東西,最終一樣都帶不走。
面對這樣的真相,實在是太痛苦了!所以,我們不喜歡孤獨,我們總是在逃避,甚至逃到親密關(guān)系中,緊緊拽著那個能讓我們暫時逃開孤獨感的人。對愛的美好期許,讓我們深信:遇見了愛,孤獨便會繞道而行。
直到有一天,我們不得不去面對它時,扎扎實實地摔了一大跤……
我們終將遇見愛與孤獨,何必等到傷痕累累才能領(lǐng)悟呢?為何遍體鱗傷都不愿意坦然面對呢?
二、直面過往與痛苦
張德芬在這期節(jié)目中,反復(fù)提及海靈格的一句話:受苦比解決問題來得容易,承受不幸比享受幸福來得簡單。
這與《思考,快與慢》中的觀點不謀而合。人類的大腦十分懶惰,我們常常情不自禁地滑向更容易、更簡單的選項。
受苦和承受不幸是容易的,你不需要做任何努力,在當下的痛苦中保持現(xiàn)狀就是了。但是,脫離受苦的狀態(tài)、讓自己變得更幸福很難,因為你不僅需要勇于直視自己的內(nèi)心,更要對自己負起責(zé)任來,把生命中的難題解決掉!
抑郁中的受害者情結(jié)
當抑郁的情緒來臨時,你的腦袋會編造種種受害者的故事,要小心別陷進去。因為,聚焦在讓自己不快樂的事物上,會無意識地擴大它們對你的影響,讓你變得更不快樂。
另外,受害者情結(jié)會讓人把“不快樂”當成工具,以此來謀取額外的好處。想擺脫抑郁和受害者模式,首先就要坦然承認抑郁給了你逃避責(zé)任或博取同情的借口,抑郁讓你心安理得地不工作、不努力。
接納情緒的造訪
離婚曾讓張德芬痛徹心扉,而后她經(jīng)歷了一個奇妙的過程。
在本書序言中,她這樣寫道:
一個人的孤獨,沒有感情依靠的生活,對我此生來說,是不熟悉的,也是我最害怕面對的。當我面對它的時候,那種被燃燒、被一點一點啃噬的最痛楚的感受,簡直讓人連想死的心都有。但是,當我無路可逃、棄械投降,讓它一點一滴地吞噬我、燒盡我之后,一只重生的鳳凰逐漸成形了。
這就像身體上的痛苦一樣,你越是尋死覓活地抗拒,它鬧得越兇,而當你安靜下來,調(diào)整呼吸,接納當下痛苦的事實,你會感覺到自己正在一點一點恢復(fù)。
那些太過看重自己感受的人,稍有不適感,就想要立刻擺脫,甚至?xí)?zé)怪、怨恨那些讓他感覺不好的人、事、物。他們無法和自己的感受拉開距離,因而不能承受、接納各式各樣不同情緒的造訪,這可能是很多人當下最需要修習(xí)的功課吧!
如何走出情傷?
每次在情傷中時,那種撕心裂肺的痛,讓人喘不過氣來,好像快要死了一樣。但時間是最好的良藥,你總會從情傷里面走出來,那么,有沒有比時間更好的良藥呢?有三種。
1.放下他,云淡風(fēng)輕
我們對一個人的情執(zhí),其實就是認定了:此生非他不可,別人無法替代。這是一個非常致命的錯誤想法。誰沒誰不能活?
2.學(xué)會這段感情教會你的事
親密伴侶其實都是來教我們功課的,尤其是那種致命吸引力的關(guān)系。比如說,他對你控制欲很強,你就要學(xué)會尊重自己,為自己劃清界限。一旦學(xué)會這些功課,你就會發(fā)現(xiàn):你從他身上慢慢找回了自己的力量,變得越來越獨立了。
3.要有走出來的強烈意愿
沒有人可以讓你痛那么久,除非你自己愿意。雖然那個人離開了,但是讓你傷心欲絕的,其實并不是他,而是那些心里積存已久的被遺棄或是不被愛的傷痛。
認清這一點,并愿意為此負責(zé),就是走出情傷的最佳捷徑。
三、回歸自己的內(nèi)心
各種常見的不良情緒
張德芬在視頻中聊到了兩種常見的不良情緒:自卑和缺愛。而在她的書里,還談到了其他幾種生活中常見的不良情緒:
金錢。很多人覺得自己沒有價值,有了錢以后,大家會對你另眼相待,自己也有滿足感、成就感。因為對錢有匱乏感,他們終其一生,都在追逐金錢。
價值。還有一群人特別在意自己有用沒用。他們在成長過程中,曾因為沒用或不夠有用而受過創(chuàng)傷,所以長大后,要不斷證明自己,來彌補那種遺憾。
面子。在生活中,我們經(jīng)?吹揭恍┤,他們用著最昂貴的奢侈品,卻住著最便宜的酒店、坐著最普通的經(jīng)濟艙、多給父母一分錢都覺得肉疼。這是因為他們寧愿活給別人看,然后在別人看不見的地方,默默吃苦、虐待自己以及自己最親的人。
內(nèi)心的匱乏感
當一個人的內(nèi)在對自己不認可時,他所有的身份認同和價值感都來自外在,他會很重視外在的東西:面子、金錢、價值、愛情等等……
這些外在導(dǎo)向的人,其實內(nèi)心會非?仗摚蛲庾ト“胩,雖然贏得了一些他們想要的關(guān)注、掌聲、嘉許,但是每逢深夜輾轉(zhuǎn)難眠之際,那種揮之不去的匱乏和空虛,還是纏繞著他們。
這并不是他們的錯,歸根到底他們只是把身份的認同感放錯了地方。
誠然,我們每個人都需要身份認同,但向外抓取并不是唯一的途徑,向內(nèi)尋找,回歸自己的內(nèi)心,通過充盈內(nèi)在讓自己滿足,或許是更好的方法。
如何擺脫不良情緒的控制
1.找到自己被哪種感覺綁架:不被愛、不被尊重、害怕自己沒用、我不夠好,我沒人家好、沒錢很不安全、我就是不值得……
2.找到這種反復(fù)出現(xiàn)的感覺之后,認清它是自己的模式、情結(jié),而不是真實的,并且下定決心不再被它愚弄、綁架。
3.每次它出現(xiàn)的時候,一定要立刻覺察它,然后帶著理解跟它“說”,我看到你了,我接受你的存在,但是我不會讓你來干擾我看待事物和人的方式,更不會聽你發(fā)號施令去影響我的行為。
好好愛自己
所有人都知道,“我”應(yīng)該好好愛自己,但不是所有人都擁有愛自己的能力。
真正愛自己的方式是什么呢?張德芬從三個層面,為我們提供了可操作性極強的建議:
1.傾聽身體的聲音
愛自己,最容易的操作,就是關(guān)愛自己的身體。
在你生活中的每時每刻,都能去感受一下你的身體是什么樣的狀態(tài)。
如果你能夠隨時隨地感受自己的身體,感受身體的振動頻率,那就說明你是和自己有所聯(lián)結(jié)的,你活在了當下。
2.呵護內(nèi)在的情緒
愛自己的第二個層面,是關(guān)于我們的情緒。
愛自己不是拒絕別人的所有要求,不是不去感受任何情緒。愛自己是為自己劃好界限,不讓別人侵犯,與此同時,我愿意和自己內(nèi)在不舒服的感覺在一起,把這種情緒當作自己的孩子一樣去接納和包容。
當你學(xué)會和自己不喜歡的情緒相處之后,你的人生會更加自在,更容易做一個快樂、自信的人,這才是真正地愛自己。
3.學(xué)會覺察自己不良的思維模式
還有一種愛自己的方式,就是去覺察自己的思維。
很多時候,我們的思維模式會給自己找麻煩,什么時候你可以清楚地看出自己思維模式的謬誤時,才有能力去改變。當你能夠扭轉(zhuǎn)自己的想法,去做一個正面的思考時,事情自然就會往好的方向發(fā)展。
四、幸福需要爭取
潛意識與靈性成長
潛意識是弗洛伊德提出的概念,是人們不能認知或沒有認知到的部分,也是“已經(jīng)發(fā)生但并未達到意識狀態(tài)的心理活動過程”。
潛意識是冰山之下的部分,每天都在操控我們的生活,而我們卻渾然不知!
而所謂的靈性成長,是一種刻意練習(xí),通過有意識地觀察自己的感受和情緒,持續(xù)不斷地讓冰山之下的潛意識浮出水面。
通過潛意識了解自己
了解別人很容易,了解自己卻很困難。
每個人身上總有一些東西是他不愿意面對的,這些東西被壓到了冰山之下,形成了我們所謂的潛意識。
正如榮格所說的:“潛意識如果沒有成為意識,它就會引導(dǎo)你的人生而成為你的命運。”如果你隨著自己的性子,隨著自己的習(xí)慣模式去做事,沒有覺察到更好的做法的話,就沒辦法改變自己的命運。
如何通過潛意識了解自己呢?
觀察自己的內(nèi)在陰影——帶有負面能量的那部分,它通常會以兩種面貌出現(xiàn):黃金投射、陰影投射。
1.黃金投射。小時候,因為某些因素,我們身上的優(yōu)秀品質(zhì)受到了壓抑,我們不愿意讓自己太聰明、太優(yōu)雅,與此同時,我們將對這些特質(zhì)的向往投射到了別人身上。
2.陰影投射。有時候,你會因為一個人的行為,對他產(chǎn)生強烈的負面評價,比如“這人怎么這么懶惰”,這其實也是一種投射。想象一下,你不愿承認自己有懶惰的一面,也很討厭自己懶惰的那一面,總不能天天罵自己吧?所以看到別人懶惰,就特別想去罵他。
這些都是潛意識里的活動,當我們慢慢把它帶到意識表面上來時,我們就會過得更快樂。
親密關(guān)系是最好的修行道場
你的愛人就是一面鏡子,映照著你最不想看見自己的那個部分。
戀愛剛開始的時候,你在他身上看到的全部是美好的東西,他在你身上看到的也都是美好的東西,所以兩個人一起在那兒做美夢。這就是我們剛剛說的黃金投射。
可是漸漸地,當兩個人熟悉以后,事情就往相反方向走了。以前的黃金投射變成了陰影投射,你把自己不想看到的東西或不喜歡的東西投射在對方身上,還擴大了好幾倍。
無論是黃金投射,還是陰影投射,親密關(guān)系都是你了解自己的最佳時機,你可以通過觀察自己投射在伴侶身上的感受、情緒,把你從前藏在潛意識里的陰影面挖掘出來。所以說,親密關(guān)系是最好的修行道場。
三種親密關(guān)系中的越界行為
很多人對外人非常有耐心、有禮貌,可是對自己的親人就沒有那份尊重,那是因為他們與親人之間的界限是模糊的,常常會有越界的舉動。
在親密關(guān)系中有三種常見越界行為,你的這些行為侵犯或干擾了你愛的人。
1.期望。通往墳?zāi)沟牡缆肥怯善谕伋傻。因為有期望就會有失望,然后你就會指?zé)他:“你明明可以這樣做,為什么不這樣做,你為什么要這樣對待我?”
你之所以對他有這樣的期望,是因為內(nèi)在還缺乏一份穩(wěn)定的愛,小時候父母沒有給你,現(xiàn)在只有你自己才是唯一可以給自己這份愛的人。
2.掌控。我們常常會覺得,我們之間太親密了,會忍不住跨越界限去控制他,用控制他的行為來取悅我們自己。這是對親密關(guān)系絕對的打擊。
最好的相處方式是尊重對方原有的生活方式。對方原來是什么樣子,就讓他是什么樣子,除非他自己愿意改變。而跟你在一起的時候,你倆重疊的這個時間段,彼此都是開心的就好了。
3.退化。在親密關(guān)系中,比較被寵愛的那一方,通常會無意識地退化到孩童的行為模式,不自覺地把對方看成是自己的父母。更嚴重的情況中,他們還會不知不覺地把對父母的仇恨都放在對方身上,要對方買單。
這種情況下,親密關(guān)系的雙方都要為自己的負面情緒負責(zé)。退化的一方不要吃定別人,寵愛的那一方也要承認自己的過度遷就、忍讓或付出。他們需要真誠、開放地和對方溝通自己的感受,而不是一味地責(zé)怪、埋怨,或是用退化性的行為來破壞雙方的關(guān)系。
總之,再親密的關(guān)系,也一定要有界限。
五、最想帶給孩子的
孩子不是情緒“投射板”
很多時候,我們往往借由“管教孩子”的名義,把自己不喜歡或是看不慣的東西發(fā)泄在孩子身上,美其名曰“對他好”,但卻傷害了孩子的心。
張德芬案例分享
有一天早上,我難得跟孩子一起用早餐,我注意到自己和女兒開始吃了很久,12歲的兒子還在房間里東摸摸西搞搞。
我那天心情不佳,意識層次較低,負面情緒較多,怎么看他就是不順眼,催了好幾次,他總算姍姍來遲,我開始很不高興地數(shù)落他:“你看看你,動作這么慢,早上起來在樓上磨蹭那么久!我應(yīng)該送你回臺灣去當兵,把你訓(xùn)練得動作快一點!”
孩子聽了我的數(shù)落,感覺到我對他的不滿,開始很不高興地反駁我:“哪有慢,今天要穿制服,還要打領(lǐng)帶,很復(fù)雜呢!”
我還是很不高興地抱怨,一直嘮嘮叨叨喋喋不休。這時,我有了一些覺察,看到自己在試圖讓貓學(xué)狗叫,而且還振振有詞地為自己辯護。問題出在我身上。我是在利用自己的母親身份,把自己的負面情緒投射在孩子身上。
孩子需要管教,更需要界限,重點在于管教時的態(tài)度。
反過來想,如果孩子的行為和言語沒有觸動你自己內(nèi)在的舊傷或是情結(jié)的話,你管教他的態(tài)度是截然不同的。
這種態(tài)度上的差異,就是你投射在孩子身上的東西。
最想給孩子的是安全感與自由
我們做父母的常常把兩樣?xùn)|西放在孩子身上:第一是恐懼;第二是匱乏。
1.恐懼。這個世界很不安全,我害怕孩子出了什么事情,我們就活不下去了。
事實上,人算不如天算,如果我們成天活在恐懼和不確定性中,就會不斷地想要去掌控身邊的人、事、物,好讓事情依照我們希望的方式發(fā)生。這樣一來,不但自己過得很累,身邊的人也會很煩。
2.匱乏。“孩子啊,媽媽不出色,爸爸沒什么成就,所以我們一輩子的希望都在你身上了”。如果小時候,父母給的安全感不夠的話,孩子就會對這個世界充滿恐懼,對金錢也會有匱乏的感覺。
張德芬在書中坦言,她就是被這兩種能量養(yǎng)大的,在其中迷失了很久。
或許正是因為這樣,她特別希望帶給自己的小孩安全感和自由,一種全然接納的愛!
結(jié) 語
沒有人活該受苦
沒有人不配享受幸福
對自己負起責(zé)任來
不再向外抓取,而是回歸自己的內(nèi)心
你值得擁有更美好的人生《我們終將遇見愛與孤獨》