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就是根據(jù)中小學生生理、心理發(fā)展特點,運用有關心理教育方法和手段,培養(yǎng)學生良好的心理素質(zhì),促進學生身心全面和諧發(fā)展和素質(zhì)全面提高的教育活動;是素質(zhì)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。我國的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近幾年取得了較大的發(fā)展長足的進步。
尋找迷失的自我(一)
一個人第二天要做重要的事情時,頭天晚上沒睡好覺。怎么看待這件事?
表明其情緒焦慮、重視?吹侥膫詞會給你力量;重視。感覺到力量的時候會怎么樣?重視--力量---動力
看到焦慮時---感到壓力、不會成功、消極、沒準備好。
(自己不同場合穿衣服例子)同一個故事---不同的解讀---不同的經(jīng)驗。經(jīng)歷決定經(jīng)驗,但經(jīng)驗是可以改變的,因為看待問題的角度不同,但也不僅僅時角度的問題,因為我們始終都是站在自己的角度看問題?磫栴}的角度和社會、文化、規(guī)范等不同,可能導致我們看不到問題的本質(zhì),受到欺騙,所以很多人在自我中迷失。此內(nèi)容,可以看看敘事心理治療的知識(《兒童的敘事治療》)。
通過咨詢案例發(fā)現(xiàn)的共性的東西,所有來咨詢的人,都認為問題有解決之道,而這個解決之道又不是處理現(xiàn)實問題,而是自己的思想、認識在某個環(huán)節(jié)打了結(jié),需要咨詢師幫忙解決。很多時候,客觀情況不能改變;但是,我們能改變當事人對客觀情況的意識。當事人在重新面對問題的過程中,不知道自己在哪里,不知道自己是誰,不知道自己該往哪里去.....所以,這里就涉及到自我迷失的問題。
一個人的人格成長,是一個人自我同一性不斷完善的過程,不斷同整的過程。人的一生都在找尋迷失的自我,而我們永遠也找不到那個點,所以我們永遠是自我同整。因為那個點是非常理想的,我們一直在追求。
案例
看待案例的原則:1.開放的態(tài)度。他們是我們中的一員,我們是他們中的一員。對他們好奇,但不覺得他們的問題是例外。我們和他們是同等的.
2.保密的原則。不能隨便議論,某些場合可以,即交流的場合,目的是為了交流研討,但要盡量避免原型。
自我迷失的各種情況:
1.真實本我--問題故事
案例:我是一個厭學的孩子。初二,母子情緒對立嚴重,被拽來,非常憤怒。比較棘手,因為沒有主動改變的愿望。
自述:我特別不愛學習。讓我們感覺到背后的問題:母子都痛苦。孩子:做不到。不愛學習是需要面對的一個問題。當他學習遇到問題的時候,媽媽沒在身邊,沒人能夠幫助他,沒辦法適應初中生活,結(jié)果一路走來,對學習的厭煩已經(jīng)到了一定程度。當他面對學習問題的時候,外界對他的反饋是,你是一個不喜歡學習的孩子,他自己的認識是我是一個厭學的孩子。
所以,當問題故事沖擊真實本我的時候,最后導致的結(jié)果是把問題內(nèi)化到當事人身上。他就沒辦法、沒力量去面對,因為他是一個問題個體,這是很多情況下孩子走向誤區(qū)的一個原因。
尋找迷失的自我(二)
2.理想自我--現(xiàn)實自我
3.成人自我--兒童自我
4.自我定位--行為選擇
5.自我空虛--情感暫存
6.自我責備--渴望認同
7.自我成長--主流設限
尋找迷失的自我(二)
因為他和問題已經(jīng)融為一體。這個過程中,他會用很多詞形容自己,如懶、貪玩,而實際上他也會這樣去做,所以往往是先給自己做了一個定位,做了一個評價,然后用這樣一個評價去導演自己的行為,結(jié)果發(fā)現(xiàn)這個行為又讓自我惡化,形成一個循環(huán)。而事實上,每個人的真實的本我都是非常有力量的。從出生開始,我們的內(nèi)心其實是沒有什么負面的東西的,多數(shù)情況下是外在環(huán)境,包括我們的文化、社會的評價、父母的要求,把我們變成了一個我們認為是這樣的一個人。自己的例子。
如果把問題故事融入到真實本我當中,就會產(chǎn)生問題,產(chǎn)生麻煩。就像案例中的孩子,他把厭學當成了一個自我的標簽貼上了。而從一年級到六年級,母親沒有盡到培養(yǎng)的責任,沒有幫他養(yǎng)成良好的習慣。六年來,他的成績一直是中上等,到了初中以后,他的成績開始逐步下滑,但他也有改變的愿望,也想讓自己變好,但卻沒有力量去面對。
所以,當自身沒有力量去面對問題時,就會通過其他途徑--尋找歸屬感去面對問題。結(jié)果是他要和那些大家認為的小混混們在一起。首先是那些人能接納他,所以他找到了一種歸屬感,而且在和那些人在一起的時候,又得到了其他同學的關注,這樣他的自我感出來了,但這種自我感是虛無的,因為它是靠外在形式來包裝,其內(nèi)心是非?仗摰模浅?謶值模ε虏槐徽J可;另外他通過頭發(fā),不讓剪,染色,根本原因是想尋找關注,尋求歸屬感;扎耳朵眼。去咨詢時,已經(jīng)一周不上學了。但他對咨詢師說,自己必須去上學,不上學以后怎么辦。這就是突破口。而家長卻沒發(fā)現(xiàn)。家長說孩子說這輩子不想上學,這說明家長和孩子在溝通時出了問題。家長也不信任孩子,把孩子所有的負面表現(xiàn)都拿到面上來,然后用這個東西去預設孩子,這樣孩子挺受挫的。
案例二:女主外,男主內(nèi)
為解決孩子問題而來的,95%是在解決家庭問題、夫妻問題。這說明,家庭出現(xiàn)問題,孩子必然出現(xiàn)問題。而且家庭問題在前。許多是在孩子的學業(yè)出現(xiàn)問題時,才找人咨詢。這也反應當前社會文化的一個誤區(qū),學習好什么都好。而實際上,學習不好,原因并不在學習本身,往往是因為心理、人格成長出了問題。這就本末倒置了。而實際上,當人格、心理出現(xiàn)問題的時候,才更需要關注。
因為孩子不上學,父親來咨詢。母親女強人,孩子由父親照顧,母親很忙,說是一切為了家。實際上,母親缺乏安全感,通過工作彌補內(nèi)心的恐懼,恐懼責任,恐懼失去,通過讓工作占據(jù)全部的時間讓自己覺得自己在忙。忙--“心”“亡”。所以,無論什么時候,不要讓自己感覺到忙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