我們想象中國古典畫家,總是白胡子老人——明清文人畫確立了山水中的老人符號,晚清民初的黃賓虹、齊白石、張大千,坐實(shí)了這類符號的單一想象——在《千里江山圖》中,我分明看見一位美少年,他不可能老,他必須十八歲。再小幾歲,再老幾歲,不會有《千里江山圖》。王希孟好像知道,過幾年,他就死了。
王希孟《千里千山圖》局部,1113年,現(xiàn)藏于北京故宮博物館
少年王希孟學(xué)畫,被皇家畫院錄取,獻(xiàn)了幾次作品,不夠好,皇上念其聰明,親自調(diào)教,不到半年就畫了這幅大畫,得徽宗夸獎,賞他官位。
“局部”第一集,講王希孟《千里江山圖》,本是淙淙流淌般的敘述,當(dāng)我聽到陳丹青老師念出那句結(jié)束語”王希孟好像知道,過幾年,他就死了“,嘩......仿佛突來的懸崖之瀑,我忽然覺得真是太美了!那種不自知,太美了。十八歲干的事,多半不自知,也好在不自知,就像上帝讓他做了這件事。
陳丹青看王希孟的十八歲是”光華燦爛“,我也是為這樣奢侈地活過的少年動心和熱愛的。
不少考究的工藝,只雇童子,過十四歲就不要了,因?yàn)樾牟混o,心不純了。
聽過教堂的唱詩班嗎?那種全神貫注,那種精密和神圣,是少年兒童最最珍貴的一切,過了十八歲,就轉(zhuǎn)向智力,好比花謝了,開始結(jié)果子。
所以不要小看十八歲。王希孟畫《千里江山圖》時,年齡十八歲。中歲晚年的畫工拿不下這等恢宏的畫面,而十八歲上的眼光、心胸、氣局,真像是大清早,高山巔峰老遠(yuǎn)老遠(yuǎn)四處看,處處看在眼里,處處要畫它出來。
你看《千里江山圖》的開闊,開闊得非常具體。如果從這幅畫切割一百個局部,每個局部都是一幅畫,都是細(xì)節(jié)。
繪畫是手繪的,手藝第一。手藝之上,又是眼光第一。眼光,一是指觀察之眼,一是指一邊畫著,一邊如何判斷自己的手藝。后者仍屬技藝,包含經(jīng)驗(yàn),宮廷畫師有得是這樣的一流高手;前者,那是要看天分了。同一片山水,天才所見、庸才所見,出來不同的畫格與畫境。
十八歲的感知系統(tǒng),是全息的,好比嶄新的電腦,搜索功能,下載功能,反應(yīng)功能,綽綽有余,靈極了。少年看世界,簡直渾身攝像頭,年輕新手畫畫,只要技藝在手,一半是逞能的快感,一半是他對眼前的世界太好奇,太動心,太熱愛。少年,是拿著生命力和感覺做事情。
通常成年的老熟的大師,喜歡做減法,也就是所謂取舍和概括,而18歲的王希孟,他是忙著做加法,人在18歲,才會有這股子雄心和細(xì)心,一點(diǎn)不亂,不枝蔓,不繁雜。他在黃金時代(中國山水畫的黃金時代)只有十八歲。他好像知道,過幾年,他就死了。
“天意”這件事,確乎有的:王希孟與他的十八歲,純屬天意!“天作之合”這句話,確乎對的:“千里江山圖”與“王希孟”三字,多么般配!
我忽然有點(diǎn)羨慕宋徽宗,他知道,他畫不出《千里江山圖》,但是,有這樣一位美少年被他看見了啊。
我在紐約生活時,寓所里的墻上來來去去掛過好多畫,但唯獨(dú)有一幅畫30年來一直掛著,從來沒有摘下。
就是這幅《海邊的男孩》。
“大人物、大藝術(shù)家通常都會被歷史簡化。”
這是一幅畫于1883年的小畫。顯然一看就是一個初學(xué)者的涂抹。
這個畫家畫了七年,然后就死掉了。死了以后,他就出了名,慢慢變成人人知道的梵高。
我到現(xiàn)在說不出這幅畫到底好在哪里。
它就是一個小混蛋站在海邊,那個臉的五官都沒有了,可能畫畫的人畫不出來,畫砸了,一筆就抹了。然后身體啊,褲腿啊,這鞋啊,都是歪歪扭扭的,顯然很生的一個手在畫。
我總是覺得這幅畫有味道,說不出的喜歡,每次看到心里都會嘆氣。
我們說起梵高啊,總是那些大有名的畫,向日葵啊,什么鳶尾花啊,什么燃燒的田野啊,天上有好幾個太陽啊...這些都是他去巴黎之后的創(chuàng)作。
但在他還沒有“南漂”之前,他就是阿姆斯特丹鄉(xiāng)下一個很傻的初學(xué)畫畫的人,沒有接受過什么專業(yè)的技法培訓(xùn)。
大人物,大藝術(shù)家通常都會被歷史簡化,所以我經(jīng)常會要求真正喜歡畫的人,你要翻回去注意看一個作者所有時期的作品,早期的作品里頭有很多我們沒有發(fā)現(xiàn)、沒有注意的好東西。
“一個在勞動的人是最美的。”
梵高在1881年左右最開始下手學(xué)畫。他臨摹誰呢?他就一直臨摹米勒的畫。
在那個時候所有的畫家都是畫貴族,畫有錢人,畫才子佳人這些,米勒卻說會說一個在勞動的人是最美的。他自己就是農(nóng)民,種過地。
梵高一輩子的作品,尤其是早期的,幾乎全是農(nóng)民,全是受苦的人,窮人。然后到了巴黎以后,他開始出現(xiàn)一些不同的角色,也是在他身邊的下層人。
但是不管畫什么人,所有的人到了梵高的畫里,一律都變得非常憨。
憨人畫憨人,窮人畫窮人,就會弄成梵高這種滋味。
“他最迷我的,就是他那個憨。”
上海話“憨”就叫“耿篤”,“耿篤”魯迅的文章里也用過這句話,“耿篤”就是北方話傻子的意思。
在藝術(shù)上,文學(xué)不能太傻的;音樂我也很難相信一個憨傻的人在作很好的音樂;但繪畫可以,他一筆下去就是憨,下一筆下去還是憨。
大家不要小看這個憨字,我自己畫畫,我想我知道,就是你畫畫要畫得巧,不是那么難。
你有才華,然后經(jīng)過刻苦的磨煉,你有可能熟能生巧,而越畫越巧,有可能的。
可是有一種畫,他好就要好在憨,沒法學(xué)了。那個不是才能,那個是天分,你有就你有,沒有就沒有,沒法學(xué)。
我想到幾位畫家可以和梵高做比較。
一位是魯迅特別推崇的德國女畫家珂羅惠支,還有一位是20世紀(jì)中國的畫家王式廓,以及《流民圖》的蔣兆和。
他們非常卓越的技巧,梵高遠(yuǎn)遠(yuǎn)不能跟他們比。梵高即使活到八九十歲,都畫不到蔣兆和和珂羅惠支那個水準(zhǔn)。
可是我每次看到梵高的這張毫無意思的畫(指《海邊的男孩》),就是一個混小子站在海邊,我心里就會想,TMD,這才是真正的繪畫,這才是真正的藝術(shù)。
我會忘記蔣兆和,我會忘記珂羅惠支,忘記我所喜歡的許多非常了不起的巧手,我會無可奈何。
“他仍然是梵高,世界會發(fā)現(xiàn)他有多了不起。”
我看到梵高早期學(xué)畫的這些畫,我就覺得如果他沒有后來巴黎那個階段,他仍然是梵高,世界會發(fā)現(xiàn)他有多了不起。
你們會說梵高很有名,這是我們被灌輸?shù)囊粋概念。
大家可不可以忘記這些東西,我們把兩種畫放在一起看看,都是初學(xué)的作品。
咱們中國大量的考前班,那些示范作品,有些也都是十來歲的孩子畫出來的,打死梵高都畫不出來。
梵高要是拿著1881年到1883年初習(xí)的這些畫,跑到中國排隊考,他估計準(zhǔn)考證都拿不到。
可是我每次看到咱們考前班的這些畫,看到考場的這些素描,我就想死,我寧可一輩子不會畫畫。
為什么梵高是偉大的藝術(shù)品,永恒的藝術(shù)品,為什么咱們美術(shù)學(xué)院的這些素描死路一條,是一場災(zāi)難,是反藝術(shù)的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