一年一度的寒食清明,是華夏祭奠祖先的日子。為了追憶親人寄托思念,詩人們會寫下怎樣動人心魄的清明佳作呢?
話清明
春雨瀟瀟,繁花飄零,一年一度的寒食清明,是華夏兒女祭祀祖先的日子,清明節(jié)時雨紛紛,路上行人欲斷魂,為追憶親人寄托思念,詩人們會寫下怎樣動人心魄的清明佳作。
詩歌周邦彥
周邦彥,字美成,號清真居士,錢塘人。元豐初,游京師,七年獻《汴都賦》,為宋神宗所賞。精通音律,曾創(chuàng)作不少新詞調。作品多寫閨情、羈旅,也有詠物之作。格律謹嚴。著有《清真詞》,后又名《片玉詞》。﹃蘭陵王﹄柳陰直,煙里絲絲弄碧。隋堤上,曾見幾番,拂水飄綿送行色。登臨望故國,誰識,京華倦客。長亭路、年去歲來,應折柔條過千尺。閑尋舊蹤跡,又酒趁哀弦,燈照離席。梨花榆火催寒食。愁一箭風快,半篙波暖,頭迢遞便數(shù)驛,望人在天北。凄惻,恨堆積,漸別浦縈回,津堠岑寂,斜陽冉冉春無極。念月榭攜手,露橋聞笛。沉思前事,似夢里、淚暗滴。
周邦彥是錢塘人,即今天的浙江杭州,他來到汴京城之后,因為身為一個著名音樂制作人,所以跟當時天后級的女歌手李師師,關系特別密切,他還為李師師量身訂作過一系列的流行歌曲。李師師在當時非常的有名,連當朝皇帝宋徽宗,都忍不住要時時微服私訪聽李師師唱歌。這中間也流傳著各種各樣生動的故事。
但到近代時期,包括像王國維在內的一些學者,已經用很多的證據(jù)來證明,周邦彥創(chuàng)作的這首著名的《蘭陵王》,應該跟李師師與宋徽宗沒有什么關系。最重要的根據(jù)就是時間上不對。
《蘭陵王》,到底好在哪里?美在哪里?
這首《蘭陵王》,美在情景交融。景的主體是楊柳依依,情的主題是離情別緒。“柳陰直,煙里絲絲弄碧。隋堤上,曾見幾番,拂水飄綿送行色。”宋代汴京的隋堤,在開封城外三里,是當年隋煬帝,開通濟渠、沿河筑堤、遍植楊柳。所以每到暮春三月,尤其是清明前后,柳樹成蔭,柳蔭成行,而且柳絮飄飛。
動人的春光,讓人眷戀的京城。詞人周邦彥卻不得不揮手告別,這個美麗的地方。“登臨望故國,誰識,京華倦客。”京城再繁華再美麗,現(xiàn)在也已經跟他沒有關系了。隋堤上除了美好的柳色和春光之外,只有詞人冷冷清清地再回首。最后一次遙望,他眷戀的故都。
回首周邦彥的一生,從24歲他第一次入京,到63歲最后一次離開京城,中間整整隔了40年。40年的時間,他經歷了太多的人世滄桑,有晉升的喜悅,有漂泊的凄涼,也有愛情的甜蜜。所以當他在離去之前,最后一次回望汴京的時候,他說“登臨望故國,誰識,京華倦客。”一個“倦”字,飽含了他40年來,人生的輾轉沉浮。
倦顧太清
顧太清(1799年-1876年),名春,字梅仙,滿洲鑲藍旗人。嫁為貝勒奕繪的側福晉,被譽為"清代第一女詞人"。顧太清多才多藝,她的文學創(chuàng)作涉及詩、詞、小說、繪畫,尤以詞名重士林。晚年以道號“云槎外史”之名著作小說《紅樓夢影》,成為中國小說史上第一位女性小說家。
臨江仙
·
明前一日種海棠
萬點猩紅將吐萼,
嫣然迥出凡塵。
移來古寺種朱門。
明朝寒食了,又是一年春。
細干柔條才數(shù)尺,
千尋起自微因。
綠云蔽日樹輪囷,
成陰結子后,記取種花人。
對于中國古代女性而言,絕世的才華和美滿的愛情似乎總是很難兩全,然而”清代第一女詞人“顧太清卻是一個例外。她的筆下,總是流淌著深深的愛戀和濃濃的哀愁,在這個傳奇才女眼中,清明原本是個美麗的節(jié)氣,她與摯愛的丈夫奕繪一起親手種下海棠花,譜就了一曲曲關于愛的美麗詩篇。
1835年清明節(jié)的前一天,顧太清和丈夫奕繪一起,親手在她居住的天游閣的庭院前面,種下了幾株漂亮的海棠花。并且寫成了一首,《臨江仙·清明前一日種海棠》詞。
“明朝寒食了,又是一年春。”海棠花種下的時候,是清明前一天,寒食馬上就要過去,又迎來了清明節(jié)。那清明節(jié)正是暮春時節(jié),在顧太清看來,海棠花含苞欲放的明艷,才昭示著春天的真正的到來。雖是剛剛種下的海棠花,顯得有些纖細和柔弱,但是“細干柔條才數(shù)尺,千尋起自微因。”終有一天會繁花盛開。
海棠花,是顧太清與其丈夫愛情的見證。丈夫離世后,顧太清更是通過詩詞來表達對失去愛人,痛徹心扉的思念之情,如“聽,黃鶴樓中三兩聲。仙人去,天地有馀青。”后世讀來,依然被深深感動。
愛
無論是歷經人生波瀾的周邦彥,還是抒發(fā)對愛人思念之情的顧太清,又一年清明寒食,總是能引起不同人的不同思緒。他們將情緒寄托在詩詞中,讓后世回味無窮。